尿泡多 體重降 新疼痛要當心! 恐是多發性骨髓瘤復發警訊 及早透過「高風險基因檢測」擬定好治療策略 降低多發性骨髓瘤復發風險

相關新聞相關新聞

尿泡多 體重降 新疼痛要當心!

恐是多發性骨髓瘤復發警訊及早透過「高風險基因檢測」擬定好治療策略 降低多發性骨髓瘤復發風險

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當心!如果發現小便泡泡突然變多,或身體出現以前從未有過的疼痛,甚至正常飲食卻體重莫名下降、持續消瘦,小心可能是疾病復發徵兆。因此建議提前進行「高風險基因檢測」,擬定適合自己的治療策略,積極治療,才能穩定控制疾病,避免急性感染或骨折,甚至危及性命等狀況發生。

 

疾病控制好壞差異大  六成患者死於急性感染

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聖懿表示,多發性骨髓瘤的疾病控制好壞程度差異很大,患者存活期從3個月到20年不等,病程變化非常大。臨床統計,多發性骨髓瘤約兩成患者死於疾病本身,但有高達六成的人是因為急性感染致命,因此提升個人的免疫防護力、避免病菌感染,可大幅降低疾病惡化或死亡風險。

 

確診半年內免疫力低下  小感染容易釀成重病

「病人確診後的半年內是關鍵期。」黃聖懿醫師說,多發性骨髓瘤的症狀表現多元,包括高血鈣、腎衰竭、骨頭痛、貧血等,患者不易發現罹病。由於疾病本身會造成免疫力下降,加上治療藥物也會降低身體抵抗力,因此患者確診用藥的前半年常會發生免疫力低下情形,一旦不小心感染,很容易釀成重病。例如一般人普通小感冒上呼吸道感染,但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一感冒很容易引起肺炎;一般人連續7天使用抗生素很安全,但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用藥後容易引起敗血症、休克死亡;且感染新冠肺炎演變成重症的風險也較高。

 

醫、病、家屬三方著手  提升免疫防護力

多發性骨髓瘤通常治療半年後,病情大多可穩定控制,這時免疫力會逐漸恢復。不過,確診罹病開始治療的前半年,黃聖懿醫師提醒一定要注意免疫力低下感染問題。他建議,可從醫師、病人、家屬三方面著手,採取較積極的防範策略,以降低急性感染死亡風險。在醫師端方面,確診半年內可給予預防性投藥,包括抗生素、抗病毒藥物等;或根據病人情況施打免疫球蛋白(自費或健保有條件給付)、或使用白血球生長激素等。此外,病人在出入公共場所時盡量配戴口罩及避免食用未煮熟食物;照護家屬也應接種疫苗,並加強個人衛生防護,避免外出移動的過程中,一時不慎把細菌、黴菌、病毒帶回家傳染家人。

 

高風險基因族群易復發及產生抗藥性  治療策略應更積極    

黃聖懿醫師表示,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通常每3到6個月需回診追蹤,但針對高風險基因族群而言,回診頻率應縮短為每月一次,罹病初期甚至每週回診兩次,主要是高風險基因族群較容易復發或產生抗藥性,因此確診初期建議做「FISH高風險基因檢測」,目前健保也有相關給付。一旦確定是高風險基因族群,醫師可擬定較適合個人的治療策略,包括縮短回診追蹤頻率、或調整藥物劑量及給藥的前後順序、搭配等。像是高風險基因族群可做「自體幹細胞移植」加「化療」;或是將三合一藥物組合(蛋白酶體抑制劑、免疫調節劑、類固醇),加上單株抗體而變成四合一藥物等,透過多種藥物搭配組合來有效穩定控制病情。國外研究指出,蛋白酶體抑制劑無論口服及其他劑型對於高風險基因族群而言,皆有不錯的治療效果,可顯著延長無復發存活期。

 

搬移機車手骨折  整脊踩踏脊椎斷

值得一提的是,不少患者誤以為病情穩定,就忽略定期回診的重要性,一不小心卻可能發生四肢骨折或脊椎斷裂意外。黃聖懿醫師曾收治一名七旬老翁,某日騎摩托車停車,他在挪移旁邊機車的過程中,因雙手施力不當,突然聽到「啪吧」聲,結果竟然手掌骨折。另一名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的中年男子,前陣子接受民俗療法讓整脊師在身上踩踏,沒想到卻造成脊椎斷裂,被緊急送急診治療。

 

「急性骨折佔七成。」黃聖懿醫師說,查看多發性骨髓瘤的X光檢查影像發現,患者100%幾乎無一例外都能看到骨頭被侵蝕痕跡,尤其這個疾病好發於70到75歲老年人,老人家多少都有骨質疏鬆問題,造成骨折發生機率遽增,經常莫名其妙就骨頭裂斷骨折。此外,不明原因的發燒或發冷、感覺異常不對勁等,這些恐怕都是身體感染警訊,建議尋求個案管理師協助或儘速就醫檢查。

 

尿泡多、莫名消瘦、新部位疼痛  病情變化徵兆

最後,黃聖懿醫師強再次叮嚀,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一定要特別注意是否出現下述三大徵兆,包括正常飲食卻持續消瘦、體重下降;身體又開始出現疼痛;小便泡泡增多,尿液可看到上面浮著一圈泡泡,代表血液中蛋白變多,這些都是病情復發的重要徵兆,一定要盡快回診檢查,切勿輕忽重大警訊,以免病情惡化未及時治療,導致發生難以挽回的悲劇。

 

 

關閉廣告 [X]

"骨髓瘤的免疫療法",

會包括細胞性或是抗體性,

有機會希望採實體參加會議,

敬請期待,